发布日期: 2019-11-13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6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师生回信反响热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上海海洋大学师生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回信精神,反响热烈。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突出贡献,极大提振了涉农高校面向“四个服务”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农业院校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三农”的强烈使命感和荣誉感。上海海洋大学自1912年创办以来,肩负着“渔界所至,海权所在”家国使命,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致力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被誉为“中国水产事业的摇篮”和“远洋渔业的开拓者”。看到总书记的回信,我们备受鼓舞,激情满怀。我们将以总书记信中指出的新时代农林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和目标为根本遵循,以“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唯一一所农科双一流高校,学校也将重点推进创新教育、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深渊)工程装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体育创意、战略咨询服务等产业领域研究,服务临港新片区创新型功能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学校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的历史作用,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农林高校的总要求和新任务,寄托了对涉农高校的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农林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上海唯一农业类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主干学科优势明显,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应用研究型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践行“勤朴忠实”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100多年来,始终以服务渔业渔村渔民的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双一流”要求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形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局面。

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1952年全国设有水产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2所,现在增加到了60多所,还建立了一批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点、水产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水产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水产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科高校培养了大批水产类专业人才,为我国渔业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解放初“吃不到鱼”,到改革开放初“吃鱼难”,到如今不断探索“吃好鱼”,上海海洋大学始终本着服务渔业渔村渔民的初心,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社会,活跃在江河湖海、田间地头。新时代涉农高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将始终不忘服务“三农”初心,牢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为新时代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李柏林: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历史的涉农高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贡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人才;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参与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和环境生态保护的全球治理。加强应用研究开发,使更多的海洋水产食品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馆长宁波: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在建设“中国梦”,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全国农林高校注入的一针强心剂。农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中国的勤劳、忠诚、仁爱、合作等优秀品质,都缘起于农业,发展于农业,成熟于农业,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农林渔高等教育是夯实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人才之源、创新之源、希望之源。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农林高校,一直秉承“勤朴忠实”的办学传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海大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致力于富渔强海的家国情怀。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双一流”要求培养一流水产人才,在华夏大地唱响渔歌,在五湖四海致力海洋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乡村振兴”,为“一带一路”倡议谱写新的蔚蓝色华章。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谭洪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对在涉农高校第一线工作和学习的广大师生是极大的勉励并提出了更高期望。新时代,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大乡村就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爱农知农为农”的卓越农林人才,创造出更多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程彦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的寄语令人精神鼓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是农村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升华。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的未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与中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农林类高校,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海洋发展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学子,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院长王基组:作为全国涉农高校的一份子,感到十分光荣与自豪。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对全国涉农高校在全国“三农”事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和厚望。同时,全国涉农高校更担负着一份责任与使命,需要我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一脉相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农业农村的振兴。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坚定信念,推进学院党的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再提升再跨越,为实现“双一流”要求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而不懈奋斗。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李志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全院师生坚定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心,给全院教师培养知农爱农的人才目标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同学们以提高自身本领投身乡村振兴的情怀和抱负,学院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为推进“三农”事业发展做贡献。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将结合相关授课专题,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成辉:今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思绪激荡、心潮澎湃。农业作为我国最悠久的产业,农民作为我国最广大的群体,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进程中一直谱写出了最壮丽的乐章。农村是我们涉农院校师生最广大的舞台,我们要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深刻体会其精神实质,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涉农人才培养两大主题,进一步磨练为“三农”服务的本领,为国家的“三农”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作为一名从农村中走出来的涉农高校教师和渔业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进一步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为国家精确扶贫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白志毅:作为一名农业院校教师,在教师节前夕,在农民丰收节前夕,这个丰收的季节,收到习总书记的寄语,非常受鼓舞。我们要谨记习主席的寄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我秉承学校“把论文写在世界的江河湖海上”的办学传统,既要坚持刻苦钻研,拿出更多更优秀的科技成果,而且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大学生,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王丽卿:习总书记曾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现代化、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新时代、新气象,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努力为还原农村水体环境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水体生态景观,让农村回归可以在水体淘米洗衣、抓鱼摸虾的田园式乡村水系风貌而锐意进取、奋力前行。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师李松林:教学和科研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这是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的方向。从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情况来看,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普及率仍然不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冰鲜幼杂鱼,这严重制约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因此,仍需不断地研发高效配合饲料以实现冰鲜幼杂鱼的完全替代,这将有助于引领渔业科技创新,推动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同时,研究成果只有尽快的从实验室推广出去,激发饲料企业推广应用成果的主动性,才能有效的服务产业。因此,科研成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SCI杂志上,而应该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在农林领域的科学研究道路上,我国取得了诸多令人侧目的成果,但是要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青年教师在科研上还要更加努力,要努力运用科研的力量攻克生产经营上的难题。在青年学生的培育方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习总书记提到,青年人精力旺盛,思路广阔,好奇心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良好地运用这些优势,给予指点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讲规则、讲经验。青年教师应作为青年学子的引路人和领航人,共同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技术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刘利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习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师生的回信,是对从事农林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一线教师们的一种莫大鼓舞。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成就世界瞩目,水产养殖产量连续二十余年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水产从业人员;但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依然低下,生产技术与挪威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围绕国家战略,不忘初心,刻苦钻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多做出成果;同时,作为教师,要引导水产养殖专业的同学们树牢专业感情,要培养更多懂水产,爱水产、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水产人才,为国家水产养殖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戴小杰:新时代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将大有可为。在渔船码头,我们可以更真实地向学生讲解渔业技术和科学的广泛应用;在田间地头,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增进学生对水产生物的了解,培养学生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在实地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起研究出更多的渔业科技成果,并将我们的技术广泛引用于祖国的山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赵玲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习总书记的勉励与期望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坚持农业研究的教师。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一个研究农业的研究生转变为一个涉农高校的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新青年的任务,我和我的同事们必将携手共进,在总书记的勉励下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一批又一批遵以“勤朴忠实”之校训,融以“经世济民”之情怀,浇以辛勤耕耘之汗水,塑以坚忍不拔之意志的顺应新时代潮流的农学人。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教师魏云超、张俊:中国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和林业大国,粮食安全、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是眼下头等大事。我们人口众多,饭碗问题,农田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共同执政纲领。习主席,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环境保护问题,在不同场合发表过很多重要的讲话,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农业发展和农村问题的最高认识。我们是农业性高等院校,必须时刻关心老百姓的民生和餐桌,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培养、在高校的研究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培养更多更有用的青年一代人才。新时代,农业、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发展之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我们需要拿出更多关于农林业的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蓝天保卫战。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学生肖鸿燕:作为一名农林大学的大学生,我深有感触,我国农村土地占地面积大,人口相对城市人口多,农村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努力开拓创新,寻找新的适合农村的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同时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把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农村需要的方面进行研究,需农村之所需,想农民之所想;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此同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环境,实行垃圾分类,每天进行低碳生活,可以在蚂蚁森林种树,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绿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路佳: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作为一名涉农高校学生身上应肩负的重任。耕作、捕鱼、打猎……中华民族在这辽阔大地上繁衍生息从祖先在河姆渡种出第一株水稻,到现在袁隆平先生研究出产量极大提高的水稻杂交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鱼钩到现在大规模水产养殖技术,这数千年底蕴的农耕文明传承至今,不曾断绝。农业技术或许有时缓慢,但依旧坚定迈着前进的步伐。这文明底蕴如此深厚,如今,我们怀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崇高敬意,不断追求突破、革新。农业乃立国之本,为数万万民众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粮,为工业提供动力,为国家提供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校创校至今,始终不忘初心,积极加强科研创新,培养了无数知农爱农的精英人才,我深感与有荣焉。“勤朴忠实”的校训我时刻铭记在心,唯有不懈努力,才得以不辜负国家与学校的殷殷期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的国家大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2016级信管专业学生党员归黄熠:“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问题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环节,上海海洋大学作为全国涉农高校之一,必定是责无旁贷,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以及技术服务等,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青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海大学子,我们要积极响应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当下坚持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通过参与科研、社会实践等渠道亲身实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锻炼技能。面对碰到的困难和失败,从中汲取经验、收获成长。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还应在群体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周围同学,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