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7-12-27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99
学思践悟之二十五(唐议):打造海洋特色优势 推进人文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的成立是学校按照“三局同布”的建设方针,也是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突出海洋和渔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更有力地支撑我校“国际知名的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形势为学院的特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海洋事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并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个专门部分进行了部署。这些重大战略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长江大保护”等时代命题,为学院在海洋与渔业法律、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国际渔业合作、海洋与渔业政策、渔业资源与水域环境保护、海洋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我校成功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正在积极参与上海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这些均为新成立的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历史机遇。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下,学校正在着力布局进一步加强以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主干优势学科带动全校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全面发展的建设道路,为我院以海洋、渔业为特色和优势目标定位的法学、公共管理、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方向引领和政策支持。

人才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和依靠;人才队伍建设是学院建设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自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成立以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专任教师数量规模、职称梯队、学院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教辅人员配备齐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本着人才强院的宗旨,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下一步的人才队伍建设,将以专业、学科、学位点三局同步建设需求为依据,以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和本科专业改造和发展为牵引,以“优结构、国际化、增活力”为重点目标,打造高水平、特色化、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学院下一步人才队伍建设,将紧紧围绕凸显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特色化发展需求,优化学院整体学科发展布局,在法学、公共管理学科方面,以推进硕博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以海洋法、渔业法规、海洋和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公共管理为特色,推进本、硕、博层级结构齐全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在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科方面,以新增和改造本科专业为重点,以海洋与渔业社会学、海洋与渔业民俗学、海洋文学、海洋与渔业艺术等为特色方向,凝聚专业人才,立足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同时,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教育能力,全力推进各学科、各专业的国际化水平。

在教师引进方面,学院将重点引进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对“海归”、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在内部培养方面,有步骤、按批次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访学、进修,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产学研”实践;同时加强校内院内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积极落实新进教师传帮带工作,使新教师快速融入学科团队,进入教学和科研角色;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申报和广泛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各层次科研项目,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历练,提高科研和教学能力。

学院还要积极引导和推进各学科点组建和发展创新团队,在海洋法、渔业法规、海洋与渔业公共管理、海洋文化与鱼文化、海洋与渔业社会学、海洋文学艺术等特色学科领域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团队,打造一支具有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洋与渔业治理智库队伍、一支国内一流的海洋文化研究队伍。

(本文为唐议教授2017年12月13日在校人才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发言)

链接:

学思践悟之二十四(王振华):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探索海洋信息特色化发展道路

学思践悟之二十三(杨金龙):加强国际化科研合作 推动世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

学思践悟之二十二(杨正勇):如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人才

学思践悟之二十一(谢晶):青年教师如何投入“双一流”建设

学思践悟之二十(胡松):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九(李玉峰):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发展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八(李志强):明晰责任 增添动力 坚定方向

学思践悟之十七(叶鸣):龙舟育人感悟

学思践悟之十六(郑卫东):夯实学科文化基础 驱动一流学科建设

学思践悟之十五(许巍):坚持内涵建设,将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思践悟之十四(陈廷贵):经济管理学科特色化建设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三(李辉华):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作

学思践悟之十二(王曜):初心如磐不放松 立德树人谋发展

学思践悟之十一(江菊美):关于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王凤林):对我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九(金银哲):与时俱进 勇往直前

学思践悟之八(黄永莲):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七(宋益善):十三五期间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六(孙红刚):欲成才,德为先,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学思践悟之五(郑宇钧):聚焦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完善深化课程导师制度

学思践悟之四(孔庆涛):对我校体育部发展定位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三(龚小萍):内部审计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二(张宇峰):因时而新,激发网络思政活力,推动特色易班建设

学思践悟之一(周永模):“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思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