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 2017-12-21 |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 96 | 次 |
学思践悟之二十二(杨正勇):如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人才 |
如何理解“双一流”背景下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对人才及相关工作?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特色大学的发展、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
何谓一流的人才?德足以怀远,勇足以求真,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悔,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国常怀于心,民常萦于情,爱常盈于天地间。如此方为一流人才。
姑且不说其他标准,今天仅与各位探讨两条:即以德为先、以道为本。
为何将德放于人才标准的首位?因为我们建设的是大学,是高水平特色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学生之德,自身先当有德。教书育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然而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一流大学的老师,若无足以彰显的道德,也就不可能让学生止于至善,也就不足为人才!
为何说一流人才要勇于求真,勇于悟道?因为大学的人才,当研习“大学问”。研习“大学问”,当追求真知灼见并将其系统梳理而成学科体系。而在系统探索的科学征途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催生的是下一个问题的出现,所以真理需要以一种诚朴而自谦、批判而传承、无畏而执着的精神去追求。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而着陡峭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若无诚朴而自谦的学风,若不能在批判中传承,若执着于表面文章而无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终将被探求真理的大浪涛尽,埋没于尘沙。
总之,大学的人才,需要有道德的高度,需要有批判的勇气。海洋大学的人才需要有大海的深度、大海的宽度与大海的厚度。海纳百川而能不自卑,执着追求而能不气馁,勤朴忠实能且不自傲,关切现实且能追求远方的美!
第二,一流人才的引育,需要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人才的引育,标准是关键。人是平等的。至少从人格层面、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来说是如此。没有公平合理的标准,海大不可能“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学科人才评价标准上,我校标准不完善、评价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明显。突出表现在:部分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同工不同酬,不同学科评价标准科整齐划一,唯帽子、唯文章、唯科技成果奖。如此,导致了学科发展中马太效应突出,高原虽多而高峰难现,将才虽众而帅才缺乏的局面。因此,突出主干且分类指导,应当成为建立特色大学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评价机制的理念基石。惟有如此,真正公平合理的学科人才引育机制方能形成。惟有如此,曲径方能变成坦途,高峰方能被万人敬仰,远景方能渐显大道,海大方能孕育蓝色梦想。
第三,一流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
人才首先是人。是人就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就需要物质与精神的激励。将人培养为人才,将一般人才培养为一流人才,需要有效进行激励。对此,学校正在制订引育结合、老中青传帮带、学科间合作共赢的有效激励政策,此次人才政策的制订已经吹响了长征的号角。在此坎坷征途上,恳邀各位英才携手同行!
第四,一流人才的引育,需要海大精神与文化的滋养
一流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高尚大学精神的引领。百余年来,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弘扬“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始终围绕“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发展主线。关爱国家的赤诚之心,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建设人类共同体的大学担当,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海大人的思想血脉!高水平特色大学的人才,惟有深刻领悟如此浑厚而包容,温暖且执着的海大精神,方能在海大的土壤上茁壮成长!
一流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宽容的大学文化的滋润。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海洋大学的文化,应当为中国大学文化乃至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何为海大文化?仅一孔之见,海大文化应当是海纳百川、追求真理、关爱人类乃至自然生态的文化。海纳百川,方能有容乃大,追求真理方能彰显科学精神,关爱人类与自然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伟人曾告诉我们,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智者呼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大学的学科建设以“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为学科发展的主线,就是要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于学科建设,就是要以这样一种敬天爱人、尊重自然、关爱人类的情怀和气度,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因此,我们需要推进人与自然的协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需要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我们需要携手奋进,我们需要合作共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惟有周公的一饭三吐哺,方能有天下英才的万众归心。惟有英才众志成城,特色海大方能振兴、方能一往无前!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英才:让我们牢记中央指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胸怀梦想!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直挂远帆济沧海!”。让我们同声祝福:海大梦想终将实现!
(本文为杨正勇教授2017年12月13日在校人才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发言)
链接:
学思践悟之十六(郑卫东):夯实学科文化基础 驱动一流学科建设
学思践悟之十五(许巍):坚持内涵建设,将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思践悟之十三(李辉华):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作
学思践悟之八(黄永莲):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六(孙红刚):欲成才,德为先,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学思践悟之五(郑宇钧):聚焦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完善深化课程导师制度
学思践悟之二(张宇峰):因时而新,激发网络思政活力,推动特色易班建设
学思践悟之一(周永模):“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思考
Copyright©1998-2013 上海海洋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中共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建立,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最佳浏览IE7.0+、FireFox3.0+,分辨率1024*768+